在我脑海的记忆中,那时我上高中的时候,我们农村就闹着分单干了吧,要把一个大的公社,也就是我们浩良河大队包括七八个小生产队,而每一个小生产队又分产到户,分地那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每个小生产队里都有好的地块和不太好的地块,怎么个分法,那时候也就是八几年了吧,刚开始张罗分单干的时候,村里社员们忙乎着,大家伙儿互相串门子,商量和踹摸和猜测大队的领导如何分地的事情,每天都议论分分的。我那时在念书,偶尔也常听父母与邻居家的他们在一起唠着分地的一些嗑。
分地的时候,听说,我们乡里的领导都下来了,也就是我们镇上管土地的领导,怕群众惹事,好的地和不好的地块都化分好了,抓秋分配,按每家的人口分。
我们家里人口多,七口人,分到最远的地在西甩弯子,最近的几亩菜园子就在我们二队的队房子附近。每家都分到了有菜地,有能种玉米和黄豆的旱田地。分产到户就如同一个大家庭把儿女都分出去分家另过一个样子。村里的牛马,车辆都分到个人家了。我记得我们家里父亲爱牲口,又是队里的车把式,他要的是几匹马,有会开车的,像后院仇队长家的儿子就要了一台小型农机车,生产队里所有能分的都分到户了,最后就是把村里的队房子都卖给个人了。
我们浩良河二队的队房子都是砖瓦机构的,前后两栋房子,又都是连脊房。
前后两栋房能住十几户的人家,不过那生产队里的房子买下来都得重新收拾,院脖子不算长,所以想在庭院里种菜园子地方太小。比起我们家的大院子那是差多了。
当时买队里房子的前栋房东头是刘司令家买两间,从东往西属,中间有孙晓权家两间,刘才家两间,西头小刘友家两间,这几家的地就在村子附近,房子前面是条能过大车的村大道,村子里越往地近的地方,越是土路不好走,下雨天地势低的地方到处都是水泡子,路太泥泞。
后趟街就是最西边住李志宝家,挨着他家的是徐老四家,刘二家,老王太太的大儿子和最下小的儿子王老五。
这些人家属老王头老两口年龄大,这老两口与他的老儿子王五在一住,他的大儿子王力也住他的西边,老王头在我们村里也有三间草房,后来他为了照顾自己那个念书没考上大学前途渺茫精神又不太好的大女儿,把房子让给自己的女儿成家后住着了。
这十几户人家挨庄稼地近而立我们村有点远,村里人都管他们住的地方叫小二队。
小二队这些人家种菜园子的小菜很少,都是种大田地和一些秋菜。最开始的是徐老四家里的栽种秋天的大葱,秋葱很受当地的人的喜欢,而且秋天的大葱也很挣钱,就是从细苗到栽种,培育,的成长过程很累人,很费功夫,年轻人有体力的,都栽葱,秋天的大葱得背几次,才能长得葱白深有长和粗壮。我记得我们父母后来也种徐老四家里从绥化带买来的大葱种子,也栽种了好几年,父亲年龄大了,也就不种大葱了,种大葱挣钱却太累了。现在我们村里都成了有名的大葱栽种村了,几乎有菜园子的人家都要栽种些大葱到秋天拉到菜市场上去卖钱呢。
小二队的前趟房,刘司令会多种手艺,他常年帮村里人打零工,家里种着地,家里有机车,春天种完地后,他在村里找零活干,都是些房子装修的活,自己家里的媳妇养着猪和鸡。平时,他媳妇不爱收拾屋子和院子,可他家的小猪圈可每天都洗唰得可干净了。一进他家的院子里,都没有可走道的地方,什么破烂东西都有,而刘司令与他媳妇一样不爱打扫屋子,而他本人也不爱打扮自己,有一只眼睛不太好使,可他干活很精细,村里的砌墙,砌猪舍,盖个小厂房都找他,他爱帮人家干活,给他钱,他也不多要,村里人都用好吃好喝的款待他。只是他的脾气不太好,喝点酒爱骂人,在家里有时骂他的媳妇,他是媳妇说话有点口吃,与他讲理不通时有时也跟他拌嘴吵架,可结果是,他要打他的媳妇女时候,他的媳妇就喊着往外跑,躲到邻居家里去,刘司令也是个怕家丑外扬的人,这些都是因自己惹的祸,村里人也都知道他的脾气,慢慢的也就习惯了他们两口子的时常吵架了。
而他的西边邻居刘才也会点瓦工木工活,也是给人家装修,他很少帮村里人干,都是在外面干,自己家里的小院子收拾得很干净,他与媳妇齐林没离婚时,他家都很少有人去,太干净了,他离婚后,孩子叫小喜子的常年在他的父母那里,而自己的家就空起来了,他也去父母老刘头家里混吃喝了。刘才的媳妇是村里老齐头的二女儿,长得好看漂亮,听说这两个人是在生产队没有解体时相处的对象,本来是自己看好的对方,可日子过了几年,他们的儿子不到十岁的时候,两口子就闹离婚了,这两个人干仗吵嘴都是默默的,就连邻居都很少听到他们吵嘴的。可偏偏让人看上去很好的家庭,就分开了。村里人也有私下议论他们的,有的说,可能是刘才平时干活少,挣的不多吧。
后来,齐家二女儿进水泥厂当工人了。而刘才后半生过着没有家的浪荡生活了,自今也没有再取上媳妇。而那个齐林又嫁到化肥厂,找个化肥厂的职工,又成了家。不过,她还很关心自己的儿子,挣点钱多给自己的儿子花,她的儿子没有念完初中,就下来了,在家里呆了两年,听说也
去饭店里打工了。
小二队这些人家里,除了老王头两口子不出去打工外,那些农户都爱出来打工,找点零活干着,孙晓权和李志宝都会开车,大气车不会开,可四轮车都会,自己家里没有车时,李志宝家里的就让自己的儿子学开车,在镇上跑出租,起早贪黑的啊。而家里的女人种完地,也抽时间去找零活干,挣点零花钱,这小二队这几家除了刘司令家里愿意养猪外,别人家里的也就是春天抓小鸡仔,养小鸡,入冬以后,就杀了吃肉了。
小二队这几户人家都是很会过日子的人家,有一家两个孩子的,像刘二家里就两个儿子,不过这两个儿子都学了厨师,在外地开门面,做小本生意,如今儿子都结婚了。刘二和老王头的大儿子都当过兵,如今也都是退休的年龄了。那是因为后来,浩良河二队西边占地建水泥厂,他们家的土地都被占用了一部分,家里的男劳动力就入厂子当工人了,妇女在家里种省余的土地。这两个人在工厂里都干得不错,本身他们都是党员,有了工作后,那就更能干了。老王太太的小儿子也进了水泥厂工作,他的媳妇
小名都叫她小四宝,她可是
个懂事孝顺的儿媳妇,平时一说一笑,性格可随和了。老王太太也特别喜欢这个老儿媳妇的。吃穿用都与老儿子在一个锅里吃饭。直到最后,老两口老的时候,也都是这个最小的儿子儿媳妇在跟前尽孝心了。
入冬没有啥事的时候,徐老四媳妇爱玩麻将,有时就把邻居的前后院的孙晓权媳妇,刘友媳妇刘二媳妇都叫到家里去玩,也都是打发时光,不玩赢钱的,家跟前有麻将局了的时候,她们也就很少来大村子里找玩麻将的地方了。徐老四媳妇和孙晓权媳妇嗓门都大,说话唠嗑老远就能听到,想玩麻将时,就喊前院的那几个娘们:孙嫂,老李嫂子,忙完了吗?来家里搓麻将啊。就这样,他们这几家的妇女可有闲时的娱乐了。
小二队这几家还很团结,邻里邻居的住着好多年了,还没有什么风波,也没有什么大过结,都相处得不错,刘司令媳妇不爱干净,不过她为人处事太实在,她们家里的农具,谁都可以借来用去的,我们去地里干活,如果缺什么农具,去她家里借她就让你去拿去选,平时,刘司令会修车会电焊,他自己就能捉摸各种农用工具,他们两口子都很大方,刘司令每天有酒喝就好,求他帮忙,他总是有求必应的帮你,他家里就一个女儿,也考上学,去外地念书了。他的年龄也不小了,快六十岁的人了,还在干活。他比我父亲年龄小,也常来我家帮着干着修理炉子锅台的活,他很尊重我的父亲,管我父亲叫老付大哥,我们这小辈子的人也就管他叫刘叔了。而刘叔
他家的邻居比较小心眼,特别是孙晓权,男人小心眼,处事都不如个娘们。大家都知道他心眼小,与他交往上都特别的注意些。不过大的面子上还是过得去的。
后院刘二媳妇爱混吃的,自己不爱做饭,不过刘二媳妇王芝也没有啥心眼,对人也是实实在在的。大家都叫她刘二嫂。
这几家种地忙时也互相帮忙,特别是秋收那几天,都插活干活,割地,收地,打场,都是和伙的,冬天打场的时候,吃完你家后,就忙他家的?几乎像个小生产队一样。有些活不是你一个人干的,都是大家在一起干就特别的快。常言说得好:人多好干活,人少好饭吗。
早些年,家里有电视有座机电话的都少,哪家里有个啥事情都得靠着人跑着去办,就是玩牌都得挨家找,看谁家里的人有闲着的。后来,家里不仅安装了电话,人人手里都有一部手机了。一切都方便得多了。
小二队的这几家冬天里是闲不着的,有时几家插伙包冻饺子,包粘豆包,每家里有个大事小情的,都去帮忙,后趟房的李志宝家里的老父亲八十几岁的时候,天天还闹着洗澡洗澡,冬天里他儿媳妇老李婆子让他割隔几天洗一次就行,可他不听,就怕别人听不到吧,总骂他儿媳妇,还不爱穿衣服,后来,气得他儿媳妇就跟他吵嘴,可自己的儿女也都结婚了。多丢人的事情,大伙都去劝说老李头,那个老李头活得年龄还很大,活到八十九岁呢,在我们村里也算是活得年龄最大的了。
有一年,徐老四的媳妇王英得了一次妇女病,说是怀了怪胎,说是匍匐胎,大出血,显些送了命,多亏了小二队的邻居们用四轮车给她送医院急时吧。留了一条命。后来,老四两口子还真的感恩他身边这些土生土长的邻居呢,
这些户人家,年龄都相仿,老李太太和老王太太都是年龄大的人,而像刘司令这一茬人也如今都五十多岁了,儿女们也成家立业了。他们的儿女有的都不在村里住了。有的在乡里买了楼房,还有的都到外地发展去了,小二队留下的都是这些中年人和年纪大的老人了。
小二队东头住着的老王头和老王太太几年前也去世了,老李志宝的孙女如今也上小学一年级了,徐老四家的女儿还有前趟街刘友家的女儿也都嫁人了。而孙晓权的儿女也结婚了,有了儿媳妇,有了孙子孙女的这几家,小二队又活跃起来了,老一辈子的人都开始给儿子看孩子了,送孩子去上学,给孩子做饭吃,有时又种着地,可忙乎人了,他们几乎没有时间去玩麻将了。前后院见了面的唠嗑的机会都很少了,女人看孩子,男人有时也看孩子了,李志宝的老婆有时候上地里干活,看菜园子时还领着他们的小孙女呢。
少一辈子人起来了,小孩子要长大了,老的老了,是岁月把人催老了。
小二队里住着的人家虽然有的搬走了,有的少一辈的儿女们都在镇里买了楼房,不住村里了。而那些岁数大了的人都不愿意去住楼房,都觉得住平房舒适些,可冬天搞柴禾麻烦些,还得买媒烧炉子,做饭虽然用电,用媒气,可还是烧玉米秸比较好,特别是大锅炒菜做饭比较好吃,做起来也方便些。烧玉米秸虽然不太干净屋子,可在村民的眼里那是最好的烧柴了,因为,如今去山里捡柴禾太不容易了,林场封山,这几年都不让附近的农村人进山捡柴禾了。所以,玉米秸就是最好的烧火柴,也是村里的抢手货了,秋天过后,就开始抢地里的玉米秸秆了。大车小车的往回拉,成垛,成堆的。盖好,预备好柴禾,就能烧火做饭啊!炊烟袅袅的乡村生活就这样每天开始的……
小二队的李志宝媳妇也都叫她老李太太了,村里人也有人给她起个外号叫老三闲,说她得理不饶人,不论年龄大的还是年龄小的,她都敢张口去说他们,她能做好吃的饭菜,谁家娶媳妇,忙碌的伺候师傅的活,她最能上跟前的,她会蒸发糕,我们都吃过她蒸的发糕呢,特别甜又好吃。而且她还会包粽子,年轻人不会包粽子,每当到端午节的时候,买了粽叶,粘大米,都找老李太太帮助,端午节时,老李太太可成了大忙人了。一连都包好几天粽子呢!
小二队,孙晓权的媳妇,都管她叫大娘们,男人婆,不仅仅是她长得榜发憨粗的,平时她管自家的老爷们太严,老爷们挣的钱拿家里,一分不留,喝点酒也得让她同意,而她的爷们也是很听她话的男人,她们家的日子过得不错,都是她懂得会过日子的原因吧。
刘二媳妇,是个老好人,她能乘饭吃,吃东家喝西家的,也爱帮助别人家里干活。小二队最让人羡慕的两口子就是老王太太的大儿子王力两口子了,后期都进了水泥厂不说,种着剩余的土地,两口子都是大个,说话文质彬彬,媳妇说话也慢声细语的,最有出息的就是她们家的儿子,考的军校,分配在哈尔滨工作,如今也在那里安家结婚了。剩下王力两口子也退休了。都让人羡慕啊。
最操心的就是刘友两口子了,父母年龄大了,得让他们扶养,孩子是个女孩,也不让人省心,好早的就处男朋友,可总是不成。她们两口子个矮,她们的女儿也个矮,如今还没有嫁出去呢,听说,她又处了个六队一家农户的男孩,也不知道能成不。她的父母是很犯愁的。
小二队这些人家都是从生产队那时候度过来的,几十年了,小二队里的人也变成老年人了,而年轻人,特别是从九零后的生人,年轻人很少愿意在村里住了,而老一辈子的人恋旧,不舍得搬出去的。即使是家里条件不错的家庭,他们也不愿意再搬家的,住在那里已经习惯了。
我想,不论再过多少年,小二队也会有人住的,就像土地一样,有人种的土地上就能长出庄稼来,而有人住的地方才叫农户,才有个家的样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