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认补充的兵力规模不在白瑞树的专长范围内,于是他选择沉默。
慕阳州也已经习惯在讨论第一阶段就沉默的白瑞树,这往往表示白瑞树对当前议题没有自己的看法,需要由其他人提出可行议案,才会加入讨论。
这就是个放弃提议票。
好在第一宇宙军组织部里只有白瑞树习惯开局选择放弃提议票,不然这会真的没办法开了。
柴子瑜这些天带着侦察连到处巡查,把军事基地周边的地图都摸得一清二楚,早就想扩充可用之兵了:“一个月的时间,已经有足以指挥一个师的军官尝试过指挥营级单位,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现问题,或者是问题的预兆。所以我的提议是,先补充一个师。”
这种类似“昨天吃了十个包子才饱,所以今天也先来十个包子”的说法有些武断,但偏偏在之前一个月的实操实践中没出过问题,压根没法反驳。
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果一件事在理论上不成立,但在实践中频频发生,那一定是理论错了。
白瑞树点了点头,这种听起来很直接但又已经被实践验证过的做法实在是弃权票喜欢听到的提案,简洁清晰,一目了然。
当然,这样没经过复杂逻辑研判的提案总有人会有反对意见。
我不满意!
这次扮演该角色的人,是李丹成。
“没有出现问题的预兆,说明我们离现在的极限还很远。如果仅仅只是补充一个师的兵力,无非是在复刻我们过去一个月的进程罢了,哪怕接下来会执行的是作战任务也不例外。我们需要更激进的选项,比如,把原定于两年之后才补充进来的三个军,现在就补充给我们。”
白瑞树侧目,刚才柴子瑜的说法还只是力大砖飞式的线性叠加,怎么到李丹成这边,补充的军力一下子产生了指数飞跃?
可李丹成似乎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发言,即使白瑞树侧目去看她,也没有再起身补充的意思。
她甚至没打算解释自己是怎么想到补充“三个军”这个数目的,天才就是这点不好,他们往往把解决问题的逻辑藏得很深,在外人看来,从看到问题到给出解答的中间过程就像是无限跳步一样。
(深渊远征军的一个军可以依照构成不同,从三万人到十万人不等,集团军是另一个概念,并不是三个军在一起就算集团军。)
慕阳州把李丹成的提案和柴子瑜的提案写在一起,他的个人意见是这两个方案的折中,他打算补充两个师。
现在看来没必要提了,两个师比一个师在指挥结构的适应性上并没有什么显著差别。要是不谈大部队作战的协同技术,那么直接带三个军可比两个师要好刷军功。
对慕阳州来说,直接补充三个军的做法当然很有吸引力,但第一宇宙军不会是他的一言堂,他也不打算依照自己的喜好就做出会决定成千上万人去留乃至生死的选择。
他的内驱动力中的重要一项就是责任,对他人负责,没有这条,他也不是他了。
要让他以及代表第一宇宙军的组织部做出决定,起码得先在组织部内达成一致意见才行。
只不过组织部只有四个人,这让接下来的流程变得有些尴尬。
柴子瑜提出保守提案,李丹成提出激进提案,这两人在被对方说服之前显然不会站到另一边去,那能来投票的就只剩下了白瑞树和慕阳州。
莫余:“我早就说过了,投票这种事得是单数投票,你们两个人投两个选项,这和没安排投票环节的区别在哪里?”
就两种情况。白瑞树和慕阳州都同意其中一种,三比一,通过;白瑞树和慕阳州站两边,二比二,打平。
通过倒是挺爽,但打平就很不爽了。
打平意味着足够长时间的扯皮,有理有据的“扯皮”倒还好,但要是双方都拿不出吸引人的理据,抛个硬币看正反面都比扯皮更有效。
鉴于一方率先投票,对另一方会造成压力,慕阳州决定启用暗票投票方式。也就是他和白瑞树分别写好个人意见,都选完了再唱票。
莫余:“我觉得你们就是人太少了,人但凡多点都不至于有这问题。”
不知道白瑞树有没有认识到,莫余说的人太少指的是组织部人太少,他在短暂的犹豫之后,写下了投给李丹成的赞成票。
暗票集齐,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开票唱票。
李丹成的提案以三比一的过半选票胜出,成为第一宇宙军接下来要丰富内容并执行的提案。
书记官全程记录,看到这个结果也是一脑门子冷汗。
上次他让下属把慕阳州的交涉事宜都接了过去,按照惯性,这次交涉也应该是他或他的部门去做。
可两年之后再给第一宇宙军补充三个军的兵力是一群大佬商量出来的结果,他一个之前没什么建树的书记官,哪来那么大的脸,去跟大佬商量,把这段时间从两年缩短到一个月啊?
书记官此时还能记录会议进程,心思已经跑飞了。
他开始思索,是不是自己上次代替慕阳州派人和东部军区商谈的事情惹得慕阳州不快,以至于慕阳州要在今天给他挖这么大一个坑,让他往里跳。
偏偏按照惯例,上次这活被他接过去干了,这次也应该让他接过去。
书记官麻了,全麻。
我一个在几年前还在市直辖处做文书工作的打杂人,怎么现在就得去和大佬们交涉军级问题呢?
慕阳州也很郁闷,当初和大佬们交涉的那个人是他,两年之后补充三个军的谈法,时间被限定死了,人数也被限定死了,现在就算第一宇宙军内部做出了立刻补充三个军的兵力的决定,其他深渊远征军答不答应都是个问题。
第一宇宙军现在可没有直属的征兵系统,走的都是挂靠其他军区的路径,要补充兵力,就得过一次“中间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