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美滋滋的众多将领并没有察觉到主母虫的改变,因为主母虫的形态像是一种植物,谁能想象的到,一只虫子竟然能变成一株植物呢?
这场战争中无人战斗舰虽然没有派上用场,也没有经过战火的考验,但军部还是决定少量的配备一些,以防以后用得上,谁知道以后哪个星球还会有虫族。
接下来的战斗就好说了,每天都会派出大量的战斗机器人进入巨无霸星进行作战,不过这回主母虫吃亏吃出经验了,并不主动出击,而是全部窝藏在地下深处。
你不是想消灭我们么?行啊,你下来啊?反正我是不出去。
看到虫族坚决不出地下的决心,高层们也没有什么好办法,人家虫子不出来,你还能让它乖乖听你的,出来和你战斗啊?
现在虫子没有了远程攻击手段,没有大规模杀伤性虫族战力,怎么会主动出击和你硬碰硬?主母虫又不傻。
你要是不下来那更好,只要给了虫族充足的时间,那源源不断的新虫子完全不是现在数量的战斗机器人能够消灭的,而且随着时间的拉长,虫族越来越多,宇宙飞行虫子培养完毕后,就有能力飞出这颗星球,到时候就是机械族的噩梦开始。
这种情况人类根本就不了解,于是在众多将领的讨论下,决定虽然虫子们不出来了,但是他们还是要进去作战,不能任由虫子们肆无忌惮的繁殖,国主的命令是要大量的杀伤普通虫子,要是等国主修炼完回来,发现虫子竟然比以前更多了,那就没法交代了。
于是,每天300台战斗机器人只要被运送到巨无霸星上,就毫不犹豫的冲向地下,去寻找虫子进行厮杀。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尝试过再次隐身潜入,但是很可惜,主母虫吃过一次惨烈的教训,自然不会毫无准备。
全天长时间的将意识外放探查对它的压力是很大,但为了自己的小命和减少损失,这点压力对它来讲并不算是什么了。
只要将时间拖的长一点,等自己每天能够生产出来的虫子够多,就不用这么全天覆盖意识了。
战士们控制着大量的战斗机器人,以战斗进攻阵型向地底快速的跑去,没错,就是跑,因为地下虫洞并不像地面那样开阔无遮挡,地下虫洞被虫子们修建的七扭八歪。
而且为了阻挡战士们快速前进的脚步,主母虫还特意让大量的工程虫将很多隧道给摧毁,以用来延缓敌人进攻的脚步。
还别说,这种办法还真不错,倒塌的通道确实给进攻的战士们造成很大的影响,由于战士们所操控的机器人全都是战斗型号,并没有工程型号,这就让想进攻的战士们有些麻爪了。
明明在雷达上显示正前方是前往下方的通道,却被100米厚的坍塌泥土给阻挡住了去路,手中的磁力枪虽然威力不凡,但那也只是用来攻击虫子或者有机生命体来说威力不凡。
要是用这武器去打通坍塌的通道,那就力有未逮了,要想顺利的疏通通道,还得是工程机器人更加迅速。
被坍塌通道弄得进退两难的战士们将情况一汇报,高层立刻就重视了起来,这虫族是在拖延时间啊,要是任由它们拖延时间,繁殖一段时间,那过几个月得有多少虫子了?
虽然制造部每天都能够制造大量的战斗机器人,但这都是钱啊,大炮一响黄金万两可不是说着玩的,就这快一个月的战斗,所消耗的财力,就能够抵得上以前所有国家3年收入的总和了。
不能任由虫子拖延时间快速发展,于是高层新的命令很快下达,所有战士立刻退回地面,等待工程队伍进场。
工程队伍进场后,第一时间建立基地,基地中建设大量的制造工厂、中型光子雷达以及武器防御等措施。
只要基地建成了,不仅可以有了稳固的前方基地作为桥头堡,还能源源不断的的制造新的机器人,不管是工程机器人还是战斗机器人都可以制造。
之前在巨无霸星上损失爆炸的战斗机器人,通过回收碎片还能回收不少的资源,另外经过光子雷达探测,巨无霸星上的矿产资源也很丰富,完全能够供制造工厂使用。
这些新的制造工厂并不是直接建设在地面上,而是建造在一种动力底座上,整个基地的地基座就是一个反重力底座,之所以花费这么大的成本来建设基地,就是为了防止虫子会从地底下搞突然袭击。
要是真有虫子从地下冲过来,光子雷达会第一时间发现,然后启动反重力引擎,让基地漂浮在空中,虽然会成为一个活靶子,但那也比坐以待毙要强。
第二天,随着海量的运输舰被飞入星球内部,开始大量的卸货,就将各种基地制造模块和新的一批战斗机器人被运送到了巨无霸星上面。
主母虫虽然也发现了异常,但是它并没有轻举妄动,因为在它的意识覆盖之下,发现有300多亿台机器人在洞穴内引而不发,就等自己将通道打开,好一鼓作气的冲了进来,这让它有些不敢乱动。
说实话,现在并不是打不过他们,而是需要拖住他们,给自己争取更多的时间,如果消耗太大,自己所拥有的战斗单位太少,恐怕就是他们总攻的时候了,而没有成长起来,且不能移动的自己,有可能成为他们的活标本。
既然自己不能出去,那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了,主母虫想了想,决定给上面的敌人增加点麻烦,它让工程虫将距离地面20公里内所有地下通道全部摧毁,到时候让敌人自己挖掘。
只要挖掘到一定程度,自己就派出大量的虫子将他们的工程器械摧毁,以达到拖延的效果。
一直警惕下方虫子突袭的人类并不知道主母虫的打算,因为他们也需要时间来建造,只要建造好了,产量上来了,那么就是自己进攻的最佳时机。
双方在彼此的紧锣密鼓的发展中不知不觉过去了一个月。